再回到之前的故事。
天成元年(926),邢州左右步直兵赵太等四百人作乱,“据城自称安国留后。”
作为镜像对比,赵匡胤其实也赖过账。灭南唐,最终发放的赏赐与战前许诺的赏赐不符,缩水严重。
威望,威望,威望,重要的说三遍。
首先,禁军士气低落,不肯力战了,因为皇帝赖账。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身为皇帝的李从厚其实是处于劣势的,所以要赏赐更多。
(二)幽州镇。
在大一点的藩镇,都教练使是最先出现的,把士兵的训练权拿走了。
看到没有,禁军将士根本看不起二十岁的皇帝李从厚,被派出去平叛的那一刻,就已经想好要投潞王了,再收一遍钱。
其次,支持李从珂的地方将领、军队也没得到赏赐,人人都有怨气。
其实不得不提一下朱温这个人。
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研究中晚唐历史的学者,比较激进的甚至认为唐武宗会昌年间,全国总人口可能已接近恢复至天宝年间。
朱温其实很厉害。他也是威望与制度相结合,到死禁军都没乱,甚至他儿子时,禁军也还算听话。
这是威望,这是人心,有时候是可以当钱用的。
答案我以前讲过,威望。
再加上五代朝廷不断削藩,为此献祭了好多个皇帝。到郭荣去世前后,成果斐然。于是人心思定,没人想折腾了。
即便拿北宋的军事制度,套到唐末、五代前期,那也是约束不住这帮武夫们的。
这些事件说明,中晚唐时朝廷、节度使一直在想办法制度创新,约束士兵。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训练权、后勤权、调兵权都被幕府收走了,衙将平时接触不到部队,造反很麻烦,只有想办法接触部队,才有那么一丝机会。
昭宗时,刘仁恭出动十万步骑。
到了朱温晚年,河北多次成为主战场,人口损失速度加快。
那么,为什么还三番五次有人造反呢?因为制度只能防住大将,防不住士兵造反。
需要赏“数百万”,但只有“二十万”,没办法,只能继续收钱,比如以京城所有人的房屋估值,预收数月租金等等,同时修改赏赐标准。
朱温的部队不是继承来的,是他白手起家拉起来的,和主角一样,威望较高。
再一个佐证。《太平寰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