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9章 越说越饿(2 / 4)

算没彻底死亡,在国际上也没多少影响力。

张楠还记得这么件事:上世纪60年代,在湘省津市的一个农场,一名农场职工耕田时,偶然发现了一只高约5公分的卵白釉小罐。

罐子很小,那人发现里面竟有6枚黄澄澄的小圆饼,大小比五分钱的人民币大了一圈,两面布满了类似蝌蚪状的文字。

黄金,黄金的!

很快,6枚小金圆饼由农场移交给了当地博物馆收藏,当地的文物专家仅能判断出这是外国金币,推测上面蝌蚪状的铭文可能是*****文,但铭文的内容和金币的年代无法考究,更无法知晓金币哪出的。

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当地文物工作者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带着金币跑了多家相关的研究机构和院校,想搞明白这6枚金币的身世。

但没有一人能破译出金币上的文字,也不知这些金币是从哪里来,就连全国文物鉴定专家小组也只能推测这些金币是数量不多的某种西亚金币,并鉴定为一级文物。

直到2000年时,金陵一座古墓中也出土了3枚相同类型的金币,金陵博物馆同样无法弄清金币的来历,这时候两边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华夏钱币学会。

后来由华夏钱币学会牵头,联络了西疆自治区的考古研究所,对华夏现存的这9枚同类型金币进行了考证,最后确定金币是印度中世纪德里苏丹国第二王朝、卡尔奇王朝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打制的,也就是在1296—1316年之间,时间相当于华夏元代中期。

当时还确定金币是采用希腊造币法打制,币两面铭文是科菲体阿拉伯文。正面的铭文同时被破译,但背面铭文还是不清楚。

为了知道金币背面铭文的意思,当地文物局发出悬赏信息,悬赏一万元——感谢互联网,没多久文物局、博物馆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古代阿拉伯文字体、打制工艺,这样的货币认不出来很正常,但你一家省一级的博物馆发现一枚铜板,单凭上头有汉字、龙文图案就想当然的认为这就是华夏货币,连文字的内容都不找懂得汉字的人认一认,就标上“china”。

这不光是白痴举动,还是极度的不负责任!

如今汉字影响力越来越大,印度的偏远地区不说,在艾哈迈达巴德是绝对能找到懂得汉字的人的。

连这个步骤都省了,只能说博物馆里的这帮白痴、自以为是的自大狂们已经懒得无可救药。

你个印度出其它错误没问题,但馆长指着一枚小鬼子铜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jitong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