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臣子巨大的想象空间……而赵鼎又是起自州郡的宰相,他太清楚地方历练的重要性。
既然宰相如此,太子就不需要吗?
只不过以前没有施展的空间罢了,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放在国内,怎么都会有麻烦。
说实话,皇家父子,差不多是最难处理的关系了。
可长城修好,内外隔开,把太子扔到草原大漠去历练,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让储君知兵,文武双全,磨砺出足够的本事……毕竟在靖康之耻以后,任何在乎朝廷命运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一个强悍的皇帝太重要了。
像赵桓这种,完全是异类。
想要继续保持下去,就必须要有一块辽阔的天地,给太子野蛮生长,从而磨砺出来一个合格的强者。
当然了,这还只是事情的第一层。
皇帝的寿命不一,在位时长也不一样,皇子的情况更是说不清……现在赵桓春秋鼎盛,赵谌年轻有为,适合这个安排。
但是假使皇子年纪太小,或者身体虚弱,总而言之,无法在草原领兵,那又该怎么办?
很显然,责任就落在了行台身上。
“官家,臣斗胆建议,行台参政,位同副相,六部尚书出则为参政,入则为宰执。永为定制,不可更改!”
赵鼎杀气腾腾,又亮出了一个大招。
同时也让赵桓眼前一亮。
毫无疑问,老赵这是在给行台官吏提升地位了。
尚书一级,想要往上爬,除了加同平章事,上位宰执之外,还可以挂行台参政衔,在草原积累资历功绩,回头再升任宰执。
这种颇有出将入相风格的安排,显然能保证宰执的素质。而且有过草原任职经历,大约也不会说出放弃草原,不修边功的话,更不会像司马光那样,主动放弃到手的土地……如此安排,堪称绝妙!
不过同时赵桓也清楚一件事,任何制度在执行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走样……
比如唐初的出将入相,谁又能想到,竟然会以胡人为节度使呢?
再比如明代规定侍郎出则为布政使,布政使入则为尚书……同样是打通中央和地方,增强官吏的素质。
但奈何坚持没几十年,巡抚的出现,让四品京官压住了二品外官,布政使的地位一落千丈,京官和地方官,渐渐泾渭分明。
赵桓很清楚,这种官吏交换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但是以赵桓的威望,凭着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