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到了绝路,他们还有一条道可走------逃荒。
宁愿逃荒也不会去借贷。
现在四海票号开办已经有两年了,但业务也只限于用银票减少四海商行自身需求,省去大额银钱长距离运输的不便性,这种方式还没有为更多的商户所接受。
既然钱庄的优势无法充分体现,那么减征商税、刺激士绅大户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实体产业中去,这就成了目前朱由检唯一能想到的方法。
从三十税一,降为五十税一,让利的幅度是空前的,相信这项政策一出台,就会让很多家产丰厚的大户们为之心动。
按照这个税率计算的话,只要自己家有相当规模的工坊,雇请工人数超过一定的数量,那么你家的商行每年上缴朝廷的商税几乎会少了一半。
原先一家商行从江南贩运货值一万两银子的货物到京师,俺三十税一计算,需要交纳三百三十两银子的税。
而新税率施行后,只要你有当地官府出具的凭证,证明你名下有达到减税额度的工坊及工人数量,那这一万两银子你只需交二百两,这一趟就可以省下一百三十两银子,也就等于多赚了这笔银子。
这一百多两对于大商户来说看似不多,但这可只是一次少交的税,而那些大商户贩运南北,每次的货值动辄十万八万两不说,次数也不止一次,一年算下来可是好大的一笔收入了。
朱由检相信,这些精明的商人比自己更会算成本,他们肯定会闻风而动,拿出大量的资本来投入到实业当中,去开发更多新颖的产品,然后从中获取更高额的利润。
资本都是嗜血和逐利的,这一点无可厚非,朱由检能做的就是尽量引导这些资本,往自己希望看到的方向去投入,推动大明的手工业向前发展。
不知道方以智和郑芝凤回来时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惊喜。
现在的欧洲虽然落后,但平板玻璃的制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尤其是在法国和英国,都有几十家玻璃工厂,出产的玻璃制品风靡整个欧洲,也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方以智和郑芝凤如果有眼光的话,自然会意识到玻璃的重要性,如果他们能将相关技术和工匠带到大明,那这种新产品足以让大户们争相掏钱购买。
现在大明有些地方只能生产琉璃,并且产量很低,这种产品在朱由检眼中当然是一文不值的废物,所以他并没有让四海商行涉足到这项产业中去。
在把自己的设想详述一遍后,朱由检终于得空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