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城下。守者摇旗鼓噪,伏兵见之,缘山而出,循江而下,绝其归路,一战俘斩万余众,生擒三千人。常遇春不欲以闻,曰:“此皆劲敌也,既俘不杀,将贻后患。若以闻,上必不尽诛。”
达不听,遂以闻。上谓使者曰:“急回军中喻诸将,彼先开隙,今初与战,三千精锐,未可尽废,宜释之,使为后用。”遇春初闻遣使赴京,密令军中以三千人皆杀食之,黎明,止存三百人。”
这里记录的是常遇春部吃人。
当然伱可以说是孤证,我也不否认。但以当时的大环境,粮食筹措那么困难,吃人是难免的,朱元璋部不会特殊于淮右义军其他部分。
(二)正规化时期
朱元璋有了地盘了,粮食相对没那么紧缺了,自然不至于还像之前那样吃人。
但这时候有其他严重的问题,就是军纪。
义军是什么成色?裹挟民众,基本什么人都要。朱元璋部也有不少土匪、山贼之流,这些人习气很差的,而朱元璋早期要没什么钱,发军饷估计都够呛,那么怎么激励士气呢?
其实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以财货、子女为诱惑,抢劫。历朝历代都有,义军当然也不能免俗。
《明太祖实录》(注意,这是明朝的官方史书之一)——
初,诸将破城,暴横多杀人,城中人民夫妇不相保。上偶出见一小儿立门外,问曰:“尔何为?”儿曰:“候我父。”曰:“尔父安在?”曰:“在官养马。”问其母曰:“亦在官门下,与父不敢相顾,但以兄妹相呼,我不敢入,故窃候之。”上为之恻然,即召诸将谓曰:“比诸军自滁来,多虏人妻女,使民夫妇离散,军无纪律,何以安众?凡军中所得妇女,当悉还之。”明日,聚城中男子及所掠妇女于州治前,至则令妇女居内,男子列门外两旁。纵妇女相继出,令之曰:“果夫妇,相认而去,非夫妇,无妄识。”于是夫妇皆相携而往,室家得完,人民大悦。
这里讲的是朱元璋的部队做了几件事:
(1)破城后,“暴横多杀人”。
(2)“人民夫妇不相保”,老婆被明军抢走。
(3)这是经常做的事情,“自滁来,多虏人妻女,使民夫妇离散,军无纪律”。
《明太祖实录》这段引用的是《明本纪》,原文是——
初,城中杀伐甚众,存者少。纵有存者,夫妇不相认。一日,暇,上马台前一小儿,但能言语,不知人情,上谓小儿曰:“汝父安在?”曰:“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