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1章 淮南行之三(3 / 4)

,都是一个盛产财富的地方。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蜀地较为封闭,江南没法独善其身罢了。

离开江岸稍远之后,邵树德并未急着去南京,而是习惯性巡视起了乡村。

他发现一个特点,即江南的农田普遍打理得十分不错。

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精耕细作。以菜畦为例,边角料般的数十步地,竟然也被人为分割成了好几块,种上了不同的蔬菜。

田垄被梳理得非常整洁,一看就经常打理。

入眼所见,几乎没什么杂草,显然经常耕锄。

菜叶子绿莹莹的,看样子经常有人浇水、施肥。

田地中央埋着一个大木桶,里面积满了粪尿,臭气熏天。

农人的粪勺撂在地上,可能是看到有大人物过来巡视后,直接吓得跑路了……

这是一副与北方迥异的农业生态景象。

邵树德想起了太子曾经提交的一份奏疏,重点提及江南农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太子已经深刻认识到,与北方农民相比,江南农人的田地数量少得可怜,只能走精耕细作的路线。

他想到的办法是加强育种——与司农寺不谋而合。

后者培育的很多蔬菜种子,陆陆续续推广到了广阔的南方。

现在他们又盯上了果树、茶叶的育种,总之是在这条路子上使劲。

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邵树德想到的只有桑基鱼塘。

这其实是一种曾经风靡一时,然后又慢慢衰落的生态农业模式。

他印象中明清时期就有了。但正如很多事物一样,在明清之前,其实都是有雏形的。

他自淮南一路南下,在漕渠上看了很久两岸的地形,认识到了淮南以及江南农业的特殊性。

从土地方面来说,因为沼泽、河流、湖泊遍地,获得土地基本只有一个办法,即围湖造田,但这需要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时半会能奏效的。

以扬州为例,大片沼泽完全处于未开发状态。

已开发的部分,往往开发程度不够,农田被河湖包围,形成一个个宛立水中央的孤岛。

真正成熟的部分,也就城市周边罢了。

百姓们心里很清楚,在填出足够的陆地之前,他们要认真对待手里的每一块田地,尽可能精耕细作,获得更高的产量。

而河湖也不能放过。邵树德在高邮看到百姓们在垛田周围的河湖内养鱼虾、菱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jitong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