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机器,究竟哪一个才更可靠,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不假思索的选择后者。
原因,无外乎是因为,他们在人身上吃过亏,上过当。
从行为动机的角度分析,人,因为有自我意识,就必然会有自身利益的考量,当自身利益与规则相冲突时,如果没有利益补偿、或者强效监控,就无法保证一个人的行为,会始终对他人和社会有利。
甚至,哪怕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仅仅是监控缺位,都很难说一个人的行为究竟会怎样。
从这种角度,人,在制度与约束外,天然就是一种不可信的存在。
相比之下,机器,不论复杂到什么程度,其特质却始终由设计者的意图而定,对机器自身而言,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所谓自身利益的考量,一切行为都严格按预设指令进行,如果预设指令让它“舍己为人”,它就会毫不犹豫的去做。
当然,即便做到了这一步,也并非机器真有了此等觉悟;
没有自身利益的工具,不管做什么,都只是在执行命令,人无需像某些煽情科幻片那样,对如此“崇高”的机器心生敬佩、甚至为其悲伤。
倘若因一台机器,牺牲自己搭救了人,就对这台机器大加移情,那么推而广之,在餐桌旁大嚼火腿、鸡蛋甚至面包、蔬菜时,人怎么就没滋生出这样的情绪,一边吃喝,一边伤感,为动植物牺牲自己、养活人类的崇高德行而痛哭流涕呢。
难道只是因为,火腿和菜叶,不像科幻片里的机器人那样,有近乎人类的外表吗。
看问题流于形式,受感性、而非理性的驱使,每一个人都多多少少有这种缺陷,甚至于对机器,也经常仅从表面出,只看到机器的铁面无私、严守规则,却没想到任何机器、系统的运行,无非都是遵从规则,而制定这些规则、维系这种运行的,归根结底,也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机器,只是人的工具;
而人是不是可靠,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利益交织、乃至冲突,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将一大群自私自利、先考虑自身利益的个体组织起来,完成单一个体绝对无法完成的困难任务,从而更有效率的实现每一个参与者的个人利益,这,正是“社会”的最本质描述与概括。
但这组织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完美。
人类的历史,放眼望去,从古到今都充斥着欺骗、威胁、收买与背叛,这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