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伯吴长路,算起来应该是下山坳里最出息的一个了,用后世的话说,那就是“全村人的骄傲”。
事实上,坳子里这一百多户,有一大半都兵籍,打从开国之初,就追随太宗南征北战,立过不少战功。
往上数几辈儿,也出过帅府掌兵、城门侍官之类的小官。
吴宁听坳子里的人说,好像老里正年轻时就随军攻打过高句丽。回师之后,又被一个京中豪贵相中,在其府中听差多年。
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小差,起码也是录事、长使之类的大管家之职。
吴宁好奇,也问过祖君,只不过老头儿对于当年的旧事似乎不怎么爱提。
至于四伯,十年前,裴行俭复安西四镇,重震大唐天威。
当时,四伯正好在其帐下听差,并立有战功。
回师之后,本可以像祖辈一样在皇城下混个侍官之职,可惜,如今的大唐已非昔日,武人的地位更不如前,曾经显耀的京城侍官已经成了骂人的粗话。
四伯性子刚烈,自然不愿受人白眼,遂去京职,告请还乡。
万幸的事,大唐还没到辱没功臣,令将士心寒的地步,四伯被授予折冲校尉之职,统房州军府。
吴宁对比了一下,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武装部长,主管房州所辖的房陵、竹山、竹溪、保康四乡的武备,府兵督训,偶尔剿匪缉盗,冬时集结兵户,训练战阵杀技。
半官半民,在房州地界,也算是“豪绅”之列了。
吴宁喜欢与四伯相处,倒不是因为他的官身,而是四伯算是下山坳里,为数不多见过世面的人物了。
说起来,祖君也是见过世面的人。
可也许真如坳子里传言那般,由于在贵族府上当过差的缘故,祖君给吴宁的印象就是规矩太多,什么时候都是板着一张脸拿规矩说事,让人敬而远之。
可四伯则不同,有见识,还不拿架子。说白了,就是“好说话”。
头几年,吴宁还小,又是初到大唐,对这个时代充满着好奇。而逃户的身份让他出个村都是提心吊胆,更别说了解了。
每每四伯回坳子,几乎都被吴宁缠着问东问西,四伯自然也就成了他了解大唐的一扇窗。
“四伯!”
此时四伯进了院,吴宁满眼喜悦地迎了上去,高兴得都忘了给一旁的老里正、五伯,还有舅爹见礼了。
吴长路抱着巧儿,看着迎出来的吴宁,本来也是高兴。坳子里属这个九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