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潜在接收到襄阳信息之前,正一个关于关中秋收情况的调研报告看。因为得益于有川蜀的大量竹子作为原材料,如今纸张的价格和普及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使得很多士族官吏开始改用纸张作为公文往来,减少了不少的重量。
不过,现在也多了一些问题,比如这骈四骊六,文采斐然的风格,又开始抬头了。
斐潜皱着眉头,一目十块,呃,一目十行的略过,心中嘀咕着,是不是有必要再次重申一次规矩,之前强调过,结果时间一长,这些家伙的毛病又开始犯了。
华夏古代文言文,在后世被很多人痛恨,甚至视为畏途,但是实际上,这并不是华夏古代人有意刁难后世学子,只是因为古代人所碰到的事,物,以及过程描述,都没有像是后世那么的繁琐。
就比如纸来说,现在斐潜提供的纸其实就是以竹子为主,间杂葛麻,树皮等材料制成的,顶多再加上修饰词,好,坏,一般,也就是了,然而后世的纸的品种有多少?需不需要再添加各类的定语形容词才能让他人清楚明确是指向哪一种纸张?
所以汉代人也有将日常俗语写下来的,就不是『骈』,而是称之为『散』了。自汉代以来,士人写文章,逐渐吸纳了很多诗赋的要素,讲究对仗、押韵,到了魏晋之时,便是到达了巅峰,追求新奇绚丽,就像是孔乙己的四种写法……
那就不是认得两个字,就都能够读得明白的啦……
其实这个风气么,是跟着前秦,或者说从春秋那个时候带出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华夏上古年代,贵族有别与庶人,有个很重要的标识,就是贵族认字,普通百姓是白丁。因此后来演变到了小篆,产生出各种变体,其目的都不是为了让百姓懂得知识,能认字,而是为了加强贵族和平民地位上的差距,最为典型的就是楚越,也就是江东一带研究出来的鸟虫书,也称之为鸟虫篆。
不管是书写字体上的加大难度,以及书写格式上的骈四骊六,其实都是一些士族士林追求自嗨,自我炫耀,期望有别于庶民百姓的自我标榜的行为,和后世当中一些爱豆,或是砖家,在讲话的时候故意间杂什么英文单词啊,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
从实际上的功用来看,这种骈四骊六的绚丽文风,有时候为了强行符合格式,展现文采,往往不惜以辞害意,把明明很清楚的事情写得云山雾罩,莫名所以。就像是可能在某种高精专业领域,某些化合物或是新结构被国外发现了,而华夏还没有翻译过来,然后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