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要是京城到泗州的轨道修起来,又能如玉昆之言,太后和我等就再也不必为汴水之事日夜忧心了。”
“京城到泗州的轨道的确是该建了。”韩冈道,“其实这条路,在方城轨道运行之后不久,便已经开始准备了……只是被各种事给耽搁了,倒是让并代铁路抢了先去。”
“耽搁了一下,可也算是好事了。为王前驱,有并代铁路这条数百里的轨道在前,京城到泗州,也就是京泗铁路铺设起来,也就有了熟手可以使用。”韩冈给轨道的起名简单直接,韩绛倒是很赞赏,“河东的轨道开始使用也有一段时间了,这几个月,该出的问题都出了,怎么解决都有了眉目。这不是六十里的方城轨道能比。玉昆,你说是也不是?”
“相公说得极是。”韩冈点头,韩绛的确说得不错。并代铁路运行半年来,除了大灾大乱,能出的问题的确都出了。
不过作为并代铁路的运行情况并不能算好,经常出些意外。早到、晚点、前后相撞、脱轨,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天都层出不穷。
还有盗窃——从轨道上的铁轨,到货箱中的货物,都有贼人伸手。沿途州县颇杀了一批人,吊在铁路两侧的杆子上,也仅仅将河东盗贼的气焰打压下了一点点,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进行追剿。
不过从方城轨道调来的运营队伍,加上半年多的实践,一开始问题频频的局面,已经逐渐向好的方向转变。这就是韩冈敢于开始修筑京泗铁路的原因。
“只是韩冈之前的想法,是将并代铁路向南延长,一直通到河中府的黄河边上,京泗铁路还打算再等等。”
“玉昆说的是李诫之前的上书?”
“正是!”
才经过了几年,在参与方城轨道的修筑,并亲身主持打造并代铁路之后,李诫已经积功转为朝官,这是进士都远远不及的速度。要知道,在方城轨道完工前,李诫仅是韩冈的幕僚而已。
在并代线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之后,李诫已经成为闻名朝中的营造大师,姓名直抵御前。名气之大,比他的父亲——京西北路转运使李南公都不逊色。上一次李南公入觐,太后还称赞李诫是青出于蓝,世人也都认为他是雏凤清于老凤声。要不是李诫没有足够的文名和著作,一个进士出身早就赐给他了。
半个月前,李诫就具表上书,请求朝廷允许,将连接代州和太原府【并州】的并代铁路,从太原府向南延伸,经过汾河谷地,通向关中的解州与河中府,直抵要津风陵渡。在此处,便可借由渭河水路,直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