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素大石很快也与萧衣卿在扈骑的簇拥下,出城赶到北岸大堤之上,以便就近观察战局的变化。
他也通过旗号,传令进入南岸的前锋诸将,将会战的重心放在东翼,重点进攻疲弱的韩元齐所部,但西翼的棠邑军阵列,在他们优势骑兵从侧翼冲击意图牵制之时,往东推进犹为坚决。
乌素大石甚至看到有数股三五百人规模的重甲步卒,直接从棠邑军的前锋主力阵列之中脱离出来,直接往他们燕云步营的西翼阵列中心位置快速突进,迫使他们不敢过度的将战场重心东移。
而他们一旦派出小股骑兵,从空隙间前插,突击进来的小股棠邑军甲卒就迅速收缩,就地利用大盾长矛结阵,对抗他们的骑兵冲击,而后方则有更多的甲卒往前穿插。
很显然棠邑军精锐并不担心在战场上被切割,进入两军交错作战区域的棠邑甲卒,甚至还继续分作百人一股往外围扩散,有意使战场变得更零碎。
这也使得棠邑军在西路战场控制住更大的纵深,使得后方的棠邑甲卒更方便、更快速往前推进、穿插,歼灭他们漏进去的兵马。
河淮一战,棠邑军在下蔡、郸县等地打得相当保守。
当时的目的主要还是将敌军主力都吸引到南线,以便汴京军民从北线撤过颍水,同时在南线,棠邑兵马在规模上也处于绝对的劣势,几乎都没有在城外列阵而战。
棠邑军守城时,也是更多的将乡兵民勇拉上城墙历练,双方都倚重旋风炮等器械对轰,也就看不出明显的优劣势来。
而在这一刻,乌素大石还是能看出棠邑军在战术层次拥有更明显的优势,特别在小股分散作战上有着强烈的自信,不仅不惧被切割,甚至渴望在交错作战区相互切割,试图在零碎的局部战场上,用精良的兵甲、老辣的战术素养获得更大的优势。
都说江淮兵卒羸弱,但这点显然不适合应募入营伍多年、经历无数血腥战事、平时给养又能得到充分保障的棠邑军职业将卒。
即便前锋将领将三队重甲骑兵投入西翼,也很难将棠邑军的重甲步卒阵列撕开。
即便在混乱的交错作战区,无法形成冲锋阵线,但重甲骑兵无惧强弓劲弩,逼近后利用长锋刀、重矛居高临下捅刺砍劈,在战场上能轻易将轻甲骑兵及步卒阵列撕开。
此时面对棠邑军的重甲步卒,他们的重甲骑兵并没有发挥出值得期待的优势跟作用来。
棠邑军的重甲步卒防御力极强,丝毫不畏双方挤到一起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