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三号。
在《那些年》开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剧组迎来了最后一场戏——放孔明灯。
原片中,由于男女主实力实在有限,这一段拍的,简直一言难尽。
总结来说就是:男主不让女主回应自己告白的举动表现得很没有说服力,女主也没把不立即给男主答复的原因表现出来。
明明是初恋甜味最浓烈的点,但拍出来的效果,却像是剧情需要在走过场,显得非常刻意,完全引不起一点共鸣。
明明是一部想要引起观众共鸣,从而共同怀念青春的电影,却在最该引起共鸣的点——告白时,男女主各自的表现,却让观众看得很无语。
本来,这个时候,最该呈现出来的效果,应该是,观众在看完之后,来一句:
啊!我第一次(被)告白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的!
或者观众在把自己代入男主或女主的身份后,也会觉得自己会做出与男女主一样的决定。
可原片呢?
男主一直忐忑脸,看不出一点情绪变化,拒绝女主的回复更是让看了的人想揍他。
你特么倒是让女主继续说啊!
女主的表现同样有问题,男主都已经明确说了喜欢她,可原片的女主,也根本没表现出她有什么理由不给男主答复。
但这是剧本的问题吗?是剧本不合理吗?
不!剧本这一段并没有问题!
这仅仅是原片的男女主没把剧情合理性表现出来。
男主为什么不让女主现在给自己答复?
这个很好理解——怕被拒绝!
可原片中男主有把这一点表现出来吗?
没有!
一直一张忐忑脸,既然这么怕,不是应该连表白都不敢吗?
既然都敢用这种表情表白,为什么连听答案的勇气都没有呢?
听答案又不需要做啥,眼睛一闭,嘴再一闭,张着耳朵听不就完事了吗?
所以,原片在这一段的表现绝对是有大问题的!从男主说第一句表白的话开始。
正常人,在表白时,那肯定是怀有期待的,神情以期待紧张为主,可随着对方沉默,期待慢慢转变为忐忑,再听到对方那不是肯定答复的反问,忐忑又会变成害怕,这个时候,再让女方暂时先不要告诉自己答案,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多了这么个情绪变化过程,也更容易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带入到男主的心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