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才逐渐恢复对信息技术各领域的研究,其中就包括“量子计算”,艾米莉亚最近一直在关注的重点领域,直白的讲,这关系到“混沌”中枢的升级换代。
量子计算机,一个并不时髦的概念,在旧时代末年的联邦已经出现,包括“国际商用机器”等公司在内的研发机构,陆续完成过一些量子计算的原型机。
但也只是“原型机”,而没有实践意义上、更没有实用意义上的计算能力。
彼时的量子计算机,受限于量子纠缠的保持条件,设备庞大、代价高昂,一次准备能运行的时间却很短,量子位也局限在几个、十几个的水平,只能确证量子计算的可行性,而无法投入工程实践。
待到后来,西历1489年后,人类世界因核战而天翻地覆,一切研发工作也被迫中断。
在群雄割据时期,量子计算,被掌控各大陆的管理员们不约而同的判定为“意义不大”,研发工作几乎没有获得任何资源,进展接近于零。
之所以判断无意义,进而,不支持相关研究,道理很简单。
量子计算,原则上,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下一代计算技术”,基于量子效应而达到近似并行处理的效果,对特定数学问题,量子计算相对于传统电子计算机的能力,会有指数级的暴增,如此才有望迅速破解令传统计算机束手的aes-256破解等问题。
但是,量子计算机的特性,并不容易推广到所有数学问题的解决,只在大数质因子分解、数值拟合等方面有较好的前景。
即便这些前景,在当时的冷战割据态势下,用处也一点都不大,甚至于无效。
加解密,对人类的通讯系统,意义重大,在这一系列基于数学原理的加密手段出现后,保密传输才成为可能。
围绕讯息加解密的争斗,也一度成为热点,量子加密、解密技术就针对这一领域,营造出很光明的前景,当然,量子加密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量子解密则是利用量子计算机的强大“并行”处理能力,两者原理上差异甚大。
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却常常被忽视,那便是原始信息的可解读性。
一切讯息,只要有使用的价值,必然可以被某种系统、逻辑或规则解读,这当然是正确的。
但,要在有限时间内,准确解读讯息,将已加密信息破解为“明码”,却只是第一步,如果所得讯息有二次加密,那么还要进一步解密。
在量子计算机面前,传统的、基于质因数分解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