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被翰林院挑了刺。
因为朕写的信要入史,万一到时候跟国史和户部的数据对不上,就容易给后人造成史料不详,难以考究复原的难处,因此这位翰林郎就希望,让户部再对一次数,而朕这封信里的原话呢就改成代天下百姓这个统称虚数。”
大明眼下到底有多少人口,别说朱允炆不知道,内阁也不知道。
清查人口可是一项极其麻烦的大工程,大明的户籍系统还是原始的手写纸质,没有计算机录入系统,所以点人头必须挨家挨户的上门一个个点。
谁家死了人,忘记去衙门销户碟。谁家添了新孩子,也可能懒得去衙门登计户碟,这就会让当地府县衙门户房里的丁口册根本不准。
终明一朝,这种清点人口的大工程,统共都没有超过十次,平均下来几乎三十年才有一次。
能便捷查到的便是洪武朝两次,永乐朝一次,正德朝、万历朝各一次。
天启、崇祯两朝忙着应付各种天灾人祸兵乱,加上灾害下经常性都是数万甚至数十万的死,也已经没有统计的必要了。
朱允炆登基以来,也只是在一五计划后统计过一次,到今朝已快十年之期,尚没有进行过第二次。
“干脆这样吧,以后定个准日子,今年不是咱们大明建国五十周年吗,今年查完之后,十年一次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
朱允炆开口定了调子:“朕还是那个要求,只要是咱们大明的子民,无论什么身份都必须登记造册。”
“这都是臣等的过失。”
许不忌站起身,躬下腰:“若是臣早些想到,就不至于为翰林院添麻烦。”
这大概就是说话的技巧了。
翰林院的翰林郎都是刚出学院的年轻人,说话不过大脑,敢直言皇帝言辞有不当之处,而许不忌则决口不提。
直接一句话把责任揽到内阁身上,并且将这事定性为内阁给翰林院编史添了麻烦,是内阁和翰林院之间的工作没有对接好。
再小的瑕疵都不能也不该出现在朱允炆的身上。
“没那么大讲究。”
朱允炆呵呵一笑,挥手:“一点小小的瑕疵罢了,朕当时也是随意一说,毕竟没经过考究的统计,按说确实是朕失言,这种数据必须得详实和经得起推敲考证才能说。
现在那封信的内容也是改了些许后才入的史,就不会出现日后跟国史、户部会要对不上的偏差了。
你们内阁也不必告罪,毕竟丁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