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她来了,就放下手里的活,跑过来作陪。
……就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整个人看着像个价值不菲的青瓷摆件似的,也不知道他在这里作陪的意义是啥,尤其他还一直没说话,所以刚刚开腔,还吓了她一跳。
但是陈群没看她,“现在天寒地冻,士庶归家,多有难处,不若就作权宜之计,令那些妇人各自归乡,暂行里吏之职,待诸事安定后,再命她们回营就是。”
孔融突然转过头,很是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孔融总觉得什么地方有点不对劲。
这的确是件小事,但考虑到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在儒士中素有名望,原本青州已经有一位女侯,现下乡里又任用女吏的话,传扬出去,引起士人议论,便不能等闲对待了。
他的这些为难之处,陆廉是一定不能理解的,她岂止不能理解这些事,她甚至连“天子”、
“诸侯”、“大夫”、“士”、“庶民”之类的等级意识也很模糊,她行事根本不是为了匡正这个“纲纪”,而是为了她认知里的另一套“纲纪”。
因此她跑来提出这样一件令他感到为难的提议,孔融并不感到奇怪。
……但出身颍川陈氏的陈群开口帮她就很奇怪了。
她不知其中的麻烦之处,陈群却是明显知道的,否则也不会想要借“权宜之策”来含糊过关。
开了这样的先例,现下又是战乱频仍之世,男子战死,乡间多妇人,执行时日久了,是不是权宜之策就很难说了。
若是真成了通例,他陈群岂不受人臧否?
……图什么?
孔融一面思考,目光一面转来转去。
“长文既如此说,”孔融笑眯眯道,“那就交由你来办怎么样?”
陈群似乎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要被士人议论成什么样,很自然地应下了。
正常来说,他既这样担了骂名,对方自然心知肚明,认下这个人情才是。
……但就陆廉的那个木头脑袋,孔融就很是怀疑。
尤其陈群还没有使眼色给陆廉。
……他一眼也没有看陆廉。
特别刻意,一眼也不看。
于是孔融恍然大悟了。
今天家里有点冷清。
陆白不在,小郎和阿草也不在,四娘不在,只有同心一个人在那里裁剪布料。
她走进来,探头探脑地张望了一番,“怎么今天都不在家?”
“好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