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一共两个,这两个名字的来历,也是它一开始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这两个人,都是京师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没有段位,没有修复经历,甚至不是文物修复专业的!
而这两个名字投来的稿件,是一篇综述性文章。它的名字叫《常见文物材质判断方式及清洗用剂探讨》。这里面没有太多的新东西,基本上就是跟它的名字一样,把常见的文物材质和对应的清洗方式判断做出一些总结,列成了提要式的大纲。
《考古》的审稿制度还是很严格的,通常要经过初审和二审。就算是初审被刷下去的论文,也会再提交上来让另一个修复师进行二审,以免出现走眼的情况。
这篇论文,初审的修复师给的批复意见是“内容浅显,毫无新意,不予录用”。而二审过后,二审的修复师给出的批复意见依旧是“同意,不予录用”。
按理说,两次审核不能通过,它就应该被打回去,扔进垃圾箱或者彻底删除。
但是现在,它却被打印出来,还打印了好几份,放在了编辑部所有重要人物的面前!
这里面,包括编辑部的大主任和一位副主任,以及两位驻编辑部最高级别——六段的修复师。
副主任姓李,他正皱着眉头翻看面前的稿件,翻到最后,看着同样被打印出来的两行批复意见,道:“两位四段修复师做出了同样的批复,小屈,还有问题吗?”
感谢fatfox911、书中半日闲、北天冥河的天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