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土与洋的结合(3 / 4)

一座建设完成的土法作坊,在原料充足、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日产量基本在200-400公斤之间(以换算100%浓度计)。

而历史上夏国硫酸产量最高的年份(包括东北)是在42年,18万吨,换算成日产量,大约是500吨。

这中间所差的数量级确实相当惊人,但集腋成裘后,还是可以发挥出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尤其是在国内后勤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

此外,更出乎侯德傍意料的是,土共拿出的方案成熟性极高,甚至完善到让他都觉得已经没啥改进的空间了。

要知道,这种土法生产本身就存在着大量天然的缺点,比如陶缸质量差,不能耐酸,生成塔一经淋酸并通入高温二氧化硫气体后,将很容易渗漏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又比如塔内的填料如鹅卵石,也容易遭到强酸腐蚀,出现粉碎和膨胀的现象,并阻塞气路。

其他诸如酸雾泄露危害工人健康之类的问题,就更不用多说了,抗战时八路军的兵工厂里,硫酸车间的那些工人就没有几个牙齿完好的。

但这些隐患,或是经过巧妙的‘专业’设计,或是添加少量的‘先进’设备,基本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改善。

乃至于其中的一些思路还让侯德傍觉得颇有借鉴价值,同时在心里感叹,这共党果然是人才济济。

尤其侯德傍还听说,类似的工厂几乎在全国各地的红色根据地都有配备,这些年来共党的工程师和工人们,一直都在致力于改进这些“落后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

而略阳这边又承担了未来技术升级的重担,上上下下一条心,齐心协力搞生产,整个计划条理之清晰,目光之长远,更是侯德傍闻所未闻的。

再回到刚才的饭桌上来,就在侯德傍点评完土共的技术路线后,一直在旁写着笔记的蔡和申笑道:

“侯先生的建议我都记下来,后面一定会尽快转告给其他同志的,现在你还有什么其他要求或想法吗?只要我们能够做到,一定会尽量满足的。

对了,我这里还有一些前两天积攒下来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能够麻烦你解答一下吗?”

既然在之前接下了去美国“取经”的任务,那么蔡和申自然就要想办法提前做些准备,正好现在又来了一位留美博士,他怎么可能会放过这次机会。

所以这半个月里,范、候二人的接洽工作,基本都是由蔡和申负责,近水楼台先得月,后者也趁机学到

本站所有小说均来源于会员自主上传,如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25 https://jitongf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