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色,代笔,在古代是极为常见的事情。
一般而言,除了裴旻因为状元出身,自有文才,其余节度使多是倚仗麾下门客代笔而书的。
张九龄、颜杲卿、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人也不见怪,反而以能够参与润色这种惊世文章为荣。
五人当即认真的看着手中的文章,越看感触越深,纷纷参与讨论。
张九龄道:“这一句有些过激了,过激不美。用词可以婉转一些,更加深入的指明意义!”
王维道:“这一段的开头,可以加一句‘嗟乎’,以表感叹,让前后文显得更加厚重。”
王昌龄也指着其中一句道:“这一句可以改成‘择师而教之’,更加贴切!”
……
五人各抒己见,裴旻也参与其中。
他或是采纳,或是与他们争辩。
就如他书中说的,张九龄、颜杲卿、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给我意见不一定就好,他写的也不一定不好。
真理是在辩论探讨中得出来的,经过与五人的探讨,选择改或不改。
他们六人围绕这篇文章,逐字逐句的推敲,理解。
一篇六百三十一字的文章,他们反复探讨润色足足九九八十一遍,精简到了五百八十六字,从午边一直讨论到深夜,就算用餐的时候,嘴里也没得空。
将古人对于文章的专注,推与敲的抉择,体现的淋漓尽致。
直到六人皆满意,找不出纰漏为止。
裴旻看着经过他们六人耗费无数心力而润色的文章,心满意足。
对比之前他一人写的,顿觉古文博大精深,一字一句的抉择都有画龙点睛之笔。
同时他也发现了一点,所有修改的字句皆是他自己所写的,韩愈《师说》中摘入的字句,竟然一字一句都未改。
对于未来那个唐宋八大家之首号称百代文宗的韩愈韩昌黎充满了无穷的敬意。
果然如孔子说的一样,学无止境!
他裴旻固然出身文状元,对于经史文章一道也有涉猎,但真正与韩愈这样的大文豪相比,那就差远了。
经过他们六人的润色休整,整片文章整体融洽工整了许多,用词也贴切到位。
裴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思想有些过激,情绪受到了影响,言辞相对来说较为激烈。
如今这一修正,整片文章柔和了许多。
但是言辞间的味道反而更浓,原本他是刀剑直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