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重新搞出来的社学,也在这一点上给了崇祯皇帝重重的一击。
两亿人口的基数,哪怕是只有四分之一的适龄儿童,那就是足足八千万。
这八千万里面就算是只有百分之一的儿童能取得秀才功名,那也足足有八百万,再到举人,估计也得有个一百万左右。
以一个举人给五十亩优待田来计算,一百万乘以五十亩,可不就是五千万亩?
换算一下,那可就足足有三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了。
如果说三万多平方公里的概念不明确,那么用两个成都市的面积来比喻,是不是简单的多了?
要知道,后世那十个国土面积排在最后十名的小国加起来都没有三万平方公里!
大明倒是不差这么点儿地方,算是奴尔干都司还有新明鸟,就是再来几个三万平方公里也不是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不仅仅是这些地没有税收,而是大明的人口始终处于一个正增长的情况。
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是两亿,到了崇祯三十年又该是多少?崇祯五十年呢?
人口的正增长就意味着适龄的儿童会增多,强制性的社学就保证了大明的读书人也在不断增多。
现在只需要考虑一百万举人的问题,等再过上几十年呢?再过上一两百年呢?
真要是有几千万的举人出现,大明朝不用干别的了,光合计着怎么安抚这些举人就够要命的——难道指望后世子孙个个都是跟自己一样的平头哥?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事儿得有个解决办法才行,要不然留下这么大个烂摊子给后人,估计后人会跟自己骂朱重八一样来骂自己。
除了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之外,还有现在社学和县学乃至于国子监的问题,也让人头疼不已。
现在大明的社学,往好听了说跟后世的小学差不多,往坏了说,其实也没比幼儿园强哪儿去,甚至于还不如幼儿园。
就连再往上面的县学乃至于国子监,其实在崇祯皇帝看来也是差不多——子曰诗云教的很到位,至于算学、律法、格物,这些学问基本上都等于零。
更多的,还是靠着学子们在攻读诗书之余的闲暇时间自己去学习。
这样儿不行啊,后世的那些个孩子们可都是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数学,初中开始更是增加了物理化学。
至于什么英语一类的玩意,崇祯皇帝表示无所谓——这年头,大明才是世界的爸爸,大明的语言就是世界的通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