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军对于水战理解之深刻,远非尚在摸索的奴军可比,尤其在明知对方必会恃众抢渡的情况下,防务更是极力做到最为周全。
奴军要抢渡淮水,哪怕没有淮南水军的拦截,所能选择的地点也并不多。时下乃是淮水最盛时节,水流湍急浩荡,要在这汹涌浩荡的水流中让舟船平稳航行,顺利靠岸,对于不悉水事的奴军而言本就是一桩考验。
而且自古以来,半渡之师乃是最为凶险的时刻,所选择的登陆地点必须要平坦开阔,如此才能最快的结成阵势,背河以守,避免被守军再次驱赶入水,造成大部溃败。
此前奴军频频小股侵扰淮南,应该也是存心窥探淮南军情地况以选择抢登地点。虽然早前奴军也曾占据淮南两年有余,但那时候的淮南较之沈哲子入镇之后已是大不相同,尤其奴军在颖口失利后,狂态多敛,也开始正视淮南军这一对手,因而有此谨慎之举。
这些适宜登陆的地点,毫无疑问由淮水转入淝水乃是首选,尤其在淮南水军离镇、对水道掌控力虚弱不足的情况下,奴军更可凭借舟行之势沿淝水直入寿春城下,猛攻淮南腹心。
淝水这一地要,就连奴军都能看得出,淮南军又怎么敢有所忽略,所以肥口便是今次防御战的重中之重。
不同于此前颖口背水以守陆上之敌,今次肥口所需要防御的乃是江面之敌,所以在防务的布置上也有极大不同。
肥口营垒,本身便是木石打造的坚壁浮堡。堡垒之外,结成数道水栅,这些水栅外探出河面十数丈,外接以水力所驱动的拍竿。这些拍竿又与舟船装载的有所不同,更近似巨型的水碓。
当水流冲击水轮时,水轮自然转动,将坚韧的绞索捆缚在水轮上,绞索自然被缠绕拉近,另一端以悬置木架上的滑轮导力,可使这绞索的拉力自如上下。绞索的另一端便连接着拍竿尾端,便将拍竿高高拉起。粗长的竿臂首端则穿以重达数百斤的打孔巨石乃至于更加坚硬粗重的铁锥。畜力饱满之后,便将绞索从水轮上解下,另缚于旁,只待来敌。
此时奴军前阵舟船已经冲行至近畔,借着闪耀的火光也看到了淮南军这些布置,即便一时间联想不到用于何途,但也能够猜到绝非善意之物。但即便是心有忐忑不安,此时舟船冲势已经攀到一个极速,一时间也难立刻顿住,只能在甲板上挥舞着刀枪狂嚎怒吼以壮声势。
浮板上淮南军众并不多,分散在每一根绞索旁不过二三人,身披厚厚的铁甲,虽然远处奴军已经引弓频射,但其立身本就不稳,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