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生闻言笑着摇了摇头,也不知三殿下知晓自己费尽心思得到的答案,仅仅是因为太子殿下觉得他拐弯抹角问的烦了,心中是作何感想。
萧君终于在五日之后,将几千西凉人安排妥当。
这个速度已经算的上是很快了,毕竟几千号人各有各的想法,有些来得早的,已经在大胤生活了十数年,年纪大些的都已经半百,甚至迟暮了。
他们拖家带口,有些是只身一人,舍家舍业来到大胤,为的就是忠君二字。
这也是无论偷渡粮草有多危险,无论萧母如何不愿,萧君也从未停下的原因。
本来其实也用不上那么多的粮食,而是因着近些年西凉暴政,越来越多的想起了流落在外的正统皇室,加上来到大胤的西凉人,不停的努力劝说,这才在这几年之内,呼啦啦一下来了许多人。
所需的粮食也才突然暴增起来,若非如此,萧君实在犯不着几乎挪走了平凉近半的粮食,从而引起了李澈的注意。
这几千人参差不齐,有西凉的士大夫一派,有名人隐士一派,有武将、士兵一派,也有不知从何处得了消息,一腔热血入大胤的所谓江湖人士。
这些人中,有一些已经在大胤安了家的,碍于颜面说要舍家舍业跟着萧君走,萧君一一劝说,还给了不少银子,那些人便半推半就留了下来。
然而这些人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人听闻能够回西凉,能够助萧君夺回王位之后,还是满腔热血恨不得即刻开始一番事业。
萧君见识过李澈身边的人后,大概也知晓自己将来若要成事需要哪些人跟随,他留下了一些士大夫,也留下了名仕隐士,还留下了一部分武艺高强的将士。
兴安侯看到这些人时,皱了皱眉,有些担忧事成之后会给大胤带来麻烦。
因为这些将士之中,有些人他是认识的,而能够让他认识的都是将才。
这些人也都识得兴安侯,两方人马相聚之后,这些人顿时尴尬起来,因为他们手上沾了不少大胤将士的血,他们担忧兴安侯一个不高兴,让他们出师未捷身先死。
为此,他们还特意找了萧君,将心中的隐忧同他说了。
萧君却对他们道:“诸位的担忧萧某明白,但如今我们早已暴露,大胤太子若是当真要将我等一应处置,早就已经动手,着实犯不着多此一举。”
有谋士也道:“大胤太子图的是日后,最少在殿下未入西凉成事之前,他不会将我等如何。”
这些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