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宫阙霭春烟,珠树琼枝近碧天。御气馨香苏合启……”
在社监署所布置的一系列展厅中,香行社展厅无疑是人气最旺的场所。唐人特别是上层人物,沐香、服香之风盛行,大凡上品香料,从来都是行市紧俏,不愁销路。有的时候,香料甚至都可以代替钱帛使用,价比黄金。
香料销路广泛兼保值性高,再加上方便存储与运输,因此有的商贾就算并不专营此业,但在采购运输货品的时候,往往都要搭配一批香料以对冲风险,达到旱涝保收。
正因如此,香行社的展厅中人头攒动,而社监署布置这一处展厅也最用心。为了避免各类香料品味混合,对于一些高品质的香料甚至都专门配给独立的轩阁用以品鉴感受。
除了这些人事上的布置,对于有的独特香料,社监署甚至邀请京中诗文名流专拟诗赋以作描述。而此时在一处品鉴一味苏合香的雅阁外,便聚集了众多的时流,半是品香,半是赏诗。
“这一味苏合香,其味本已雍容典雅,配以如此古风雅律,可谓相得益彰,让人难忘啊!”
商贾们未必就是满身铜臭、只懂得锱铢计较,特别是香料商人们,所面对的客户本就是高端,如果自身没有什么诗情学养储备,哪怕货品再高端,怕也难登贵邸进行兜售。因此品鉴起诗文来,也都煞有介事。
“此诗的确不俗,古朴庄雅,典故深刻,富丽之余,使人情思畅游千古。更难得用律严谨,不损诗格,与沈学士七律《独不见》,可谓分辉并雅!”
当时言及律诗,首推雍王殿下《万象》大辞,号为七律典范定格之作。但《万象》大辞庙堂之歌,规范典雅之余,本身的才情意趣略有逊色。而沈佺期《独不见》,便是典式、才情兼有的七律上佳之作。
眼前这一首专为苏合香搭配的《秦王卷衣》,竟然能够获得与《独不见》相等的评价,足见其不俗。而这一首诗的作者,自然也引起了一番讨论。
“三原李潼?原来也是咱们三秦子弟,只是关内何时又出现这样一位壮笔诗家?何以此前寂寂无名?”
看到那陌生的诗作作者,众人不免又议论纷纷。
这三原李潼官居京西大学堂校理,其实并不属于一个正式的官职。所谓的京西大学堂,就是原本的京西草堂寺,雍王入治关中,僧徒感义、捐寺以助政治,行台便将原本的草堂寺扩建为京西大学堂。
这一座大学堂,虽然也招收学员,主要还是用来搜扩、编修以及版印一些孤本古籍,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