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之后,小乔和老戴都回去午休了,他俩就住在博物馆文保中心附近,走路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很方便。
老戴极力邀请向南也去他家里休息一下。
向南没有午休的习惯,大好时光,怎么能浪费在睡觉上面?
他婉拒了老戴热情的邀请,独自一人回了古陶瓷修复中心。
回到公共修复室里以后,向南便搬了一把椅子,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对着面前这个破碎的青花云龙纹瓶,仔细观察起来。
这件青花云龙纹瓶,因为年深日久而火光褪去,釉面光泽变得温润柔和,光线照射在上面,似乎有微微的散光,与新器相比全然不同。
向南曾经在金陵博物院古陶瓷修复中心学习过古陶瓷清洗工艺,自然知道这种散光现场被称作“蛤蜊光”。
一些长时间埋藏于地下或洞穴窑藏的古器物,因为遭到环境物质的侵蚀,会产生有不同程度的失光现象。
一般来讲,年深月久,光泽差异就越大。
这类古器物的釉面之上,好像罩有一层极薄的透明膜,光线照射其上会产生一定的色散现象,给人一种彩虹光的感觉。
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哈蜊光”。
“蛤蜊光”的这层透明膜,其产生的原因是釉面氧化过程中,釉水中的微量元素“泛”的程度不同,造成光折射率改变,而形成的。
目前,人工也能仿作“蛤蜊光”,但与自然形成的截然不同。
与“蛤蜊光”类似的古器物年代旧貌特征,还有一种称作“银釉”。
银釉,是绿釉器物上所特有的一种自然旧貌,除在汉绿釉陶器上常见到外(例如蜀省新津出土的“摇钱树”底座),枫林渡在考察“十陵”古蜀王墓中也采集到许多这类标本。
古玩界有一种说法,叫做“百年蛤蜊光,千年生银釉”。
由此可见,无论是蛤蜊光,还是银釉,都是十分难得的。
蛤蜊光和银釉,不同于器物表面上的污垢,一般不作为古陶瓷清洁工艺中的清洁对象,而要给予保留,使古陶瓷再现历史风采和光阴的表现力。
向南面前的这件青花云龙纹瓶,就有着淡淡的蛤蜊光,泛着岁月的厚重感,只可惜的是,它已经破碎了。
除了蛤蜊光之外,这件古器物在靠近瓶足的位置上,有一块厚厚的灰色板结物依附在上面。
向南伸手轻轻碰了碰,这灰色板结物触感坚硬异常。
他仔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