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政杂谈》上的大辩论,一直延伸到了景泰七年的三月份。
因为投稿、挑选、刊登都需要时间,再加上有朱见济在背后授意的“大搞特搞”,便引起了多方智者的超强对线。
王文起初,虽然是被小太子指点去发的文案,但搞到后面反而乐在其中,用实名在上面疯狂的刷文。
王简斋同志恨不得把这些年里因为而守旧派添的堵统统释放出来。
而他的实名对线,也引来了一些企图讨好他的人。
毕竟王文,可是别号“天官”的吏部尚书!
在考成法普遍推开,地方官吏都需要频繁到吏部走流程升降职位的时刻,王文有多么吃香,自然可以想象。
以前当官有一种“终身制”的意味,谁让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不力,有一些摸鱼的官员便混迹其中,只要做的不太差,就能当官当到死。
虽然也有考核,但谁会给你卡的太紧?
送点钱走个后门,考核也就及格了。
但现在不行了。
小吏们能不能分去一个好地方当官,也得看吏部的意思。
所以他们需要舔一下王文,希望他能对自己高抬贵手。
与之相对的,反对派也加大了力度。
这让通政司的人在这几个月里不停的加班,疯狂排版印刷报纸。
但是他们很高兴。
作为一个地位并不是很高贵的部门,通政司很久没有享受过如此的重视和充实了。
更重要的是,加班有加班费。
在小太子的号召之下,大明朝给员工发工资终于变得大方了起来!
《文政杂谈》的版面越做越大,内容越写越多。
京城里认得字的人,也养成了隔几天买一份报纸的习惯,想看看上面的贵人又打了什么嘴炮。
毕竟京城首善之地,可是大明的潮流前线,接受新事物比其他地区要迅速很多。
再加上朱见济在直隶搞了快一年的农庄,前期疯狂的补贴下去,让庄里的人适应良好,对于朝廷的拥戴上了一个新台阶。
老百姓是很乐意去支持东宫出产的任意物品的。
三月中旬,
随着王竑等人从曲阜返回,带来了孔家的最新消息,朝廷也正式出面,为大辩论画下了句号——
小太子亲自写了篇文章,发表到了《文政杂谈》之上。
东宫神童之名早就流传天下,但朱见济此前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