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到了那个地步,少林就成了白马寺的下院,少林禅宗一脉从此就真的断了。”
出家人不打诳语,惠能方丈不怀疑慧真和尚危言耸听,犹豫道:“可若将寺田交出去,近两千僧人,吃饭穿衣都成难题。”看着惠能脸上的忧色,慧真和尚不禁腹诽道:“原来禅宗也是要着紧穿衣吃饭。”不过,他脸上却没流露出来,反而双掌合十,低声诵道:“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比丘绝一切生业,乞食于人,以资色身,故曰乞士。佛陀制定乞食之法,于一日之中,仅以七家为限,若不得食,则不更乞......沙门以乞食为正命,乞食有诸多益处,有十利尽形乞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众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
惠能听他诵念佛门乞食制度,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一言不发。
乞食是天竺佛门早期的定制,严守戒律的比丘,要遵守佛的制度,便必须乞食于人。然而,历代以来,禅宗名寺宝刹无不广蓄田产,既让低级的僧侣亲自躬耕垄亩,又招募佃户收取田租。僧侣托钵乞食已没有必要。禅宗在东土能欣欣向荣,各大寺院的禅林经济出力非小。
“......六、行破憍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余有修善法者亦当效我......”
“慧真法师,”惠能打断对方的诵经,脸色阴沉地辩解道,“托钵乞食盛行于天竺,那是因为天竺气候炎热,野果极多,即使乞食不到,也可采野果充饥。可是,东土的情势与天竺不同,佛门要在东土传播广大,就不得不变更制度。僧人若真以乞食为生,若不得食,便只能忍饥挨饿,数日不得食,便只有饿死一途了。僧侣每日困于三餐温饱,佛门焉能广大传播?正因为佛门传入中土后,乞食制度难以为继,所以,僧侣要修行必须要禅林田产支持。”
“东土与天竺不同,因此,佛门不得不变更制度。”慧真和尚重复着惠能方丈的话,赞了一句,“师兄说得好!”惠能神色复杂,不信他真心赞同,果然,慧真和尚语气一转,叹道,“禅宗祖师看明了东土与天竺情势不同,师兄为何看不明夏国与宋国情势也大不相同呢?”
惠能方丈一愣,反问:“有何大不相同?”
函谷关两侧的朝廷彼此口诛笔伐,恨不得灭此朝食。两国若说不同之处,可真是太多了,然而,在许多人眼中,宋夏两国同出一源。惠能方丈尽管也参与一些俗务,但总是个出家人,佛门说众生平等,对惠能方丈来说,函谷关两侧的差别更几近于无。惠能知道佛门在关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