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的……那对设计师来说就会是一次打击,对他的产品理念形成颠覆,他的自我判断这条路就被堵死了,他还怎么成长?他还怎么一步步地走向大师之路?
最后就只能变成数据的奴隶。
就像是网路文学编辑一样。
早期在数据应用不发达的时候,什么样的书能上推荐榜,都要由编辑的喜好和审美来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差错,很多编辑喜欢的作品就是很难得到用户的认可。
可是编辑自身在试错中成长了。
慢慢地,这些编辑就成了网络文学里的中流砥柱,成了最了解网文的结构、节奏和写作技巧的一批行业大佬,拥有极高的话语权。
可是后来,数据应用起来了。
一些新入行的小编们,就很难再凭借主观意志去全力地推荐一部作品了,他们想推荐也没有那个权限。
一切都以数据为准。
数据到了什么样的层次,就会给什么样的推荐位。哪怕这是一本编辑非常厌恶的书,也要服从数据,给其安排推荐;哪怕一本编辑非常喜欢的书,如果数据不到位,也不能给推荐。
这就变成了数据的奴隶。
让小编们几乎失去了对一部作品优劣的判断和思考,就很难获得成长了。前辈们可以从小编辑一步步地成为行业里有话语权的高级编辑。可这些小编们在数据的控制之下,业务能力成长缓慢,职场之路就会非常渺茫。
聪明的人能早早的发现苗头,及时地调整或者转行。不理解其中道理的小编,就为了那微乎其微的成功机会,在行业里一做就是很多年,浪费了年轻时期这段职场里大好的可以学习、成长的阶段,人生的职场之路就会平庸化了。
许亮杰缓缓地道:“美国这边的自由主义盛行,好处是创新很强,缺点就是服从性太差。大多数的产品经理,都是把数据当成一种参考,在数据和自我的主观判断中进行取舍。”
郑晓丽冷淡地说:“公司的钱,不是给他们试错用的!试错成本,只能用在产品对市场的测试之中,而不是对某一个员工自我判断的试错。要是公司辛辛苦苦花了无数的试错经费把一个设计师给培养起来了,他转头就跳槽去别家公司了,公司的损失得多大?可如果是把试错成本都用在产品上……产品的知识产权永远都属于紫微星,产品可不会跳槽!”
周不器深吸了一口气,“这才是你对手下的这个美国团队最大的不满。”
“的确。”郑晓丽就很无奈,